經常濕著頭發(fā)睡覺,會讓癌癥風險飆升?真相來了
最近,有一則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。這條消息聲稱如果“濕著頭發(fā)睡覺”,會讓一種致癌微生物在頭皮上大量繁殖,而這種微生物又可以讓癌癥風險飆升。
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濕著頭發(fā)睡覺,真的能導致癌癥嗎?真相其實和這條消息的結論相去甚遠。
先說結論,馬拉色菌是人體皮膚表面正常的寄生菌,喜歡潮濕環(huán)境,但頭發(fā)濕未必就會大量產生馬拉色菌。此外,該研究并沒有提到胰腺癌中的馬拉色菌是來自頭皮,馬拉色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,正常情況下,它會與人們和平共處。
目前也沒有任何研究證明,腫瘤生長與頭皮上的真菌有關。這個流言只是借助“潮濕”這個共同因素,將濕頭發(fā)和癌癥聯系了起來。
濕發(fā)睡覺致癌這個流言是怎么來的?
如果打開這篇文章,可以發(fā)現作者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篇2019年的《自然》雜志論文作為依據。這篇論文本身倒沒有什么毛。鹤髡邆儼l(fā)現一些腫瘤的癌變過程,往往伴隨著微生物的失調。
通過研究,他們發(fā)現胰腺導管腺癌和真菌有著密切聯系——和正常的胰腺組織相比,罹患這種癌癥的患者的腫瘤,其中真菌的水平會增加大約3000倍。從分析上看,這些真菌中明顯富含馬拉色菌屬(Malassezia)的成員。
為了了解這些真菌和癌癥發(fā)病之間的因果關系,研究人員們又進一步探索了背后的機理。他們發(fā)現如果殺死這些真菌,那么在小鼠的癌癥模型中,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。類似的,如果將這些真菌移植到小鼠的疾病模型里,則可以加速癌變的過程。根據這些發(fā)現,研究人員們表示這些病原真菌可以通過某種分子機制,促進胰腺導管腺癌的發(fā)生。
這項研究能夠發(fā)表在《自然》雜志上,當然說明了它的嚴謹和靠譜。但這和“濕著頭發(fā)”有什么關系呢?這則消息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證據,只是說馬拉色菌喜歡潮濕的環(huán)境,而剛洗完的頭發(fā),當然也很潮濕。也就是說,僅僅是借助“潮濕”這個共同因素,這則消息的作者就充分發(fā)揮了自己的想象力,把濕頭發(fā)和癌癥關聯到了一起。
為什么說這則消息不靠譜?
如果我們仔細閱讀了《自然》這篇論文,會發(fā)現馬拉色菌促進癌癥發(fā)展的方式,實在很難和頭發(fā)掛起鉤來。
論文的作者們做了一個實驗,用熒光蛋白標記了真菌,讓它們在顯微鏡下能發(fā)出明顯的光亮。
通過這種方式,他們發(fā)現真菌能從腸道“跑到”胰腺位置,對腫瘤產生促進作用。同作為消化道的成員,真菌的這種運動可以說是鄰居間的串門。而要從潮濕的頭發(fā)跑到胰腺,那要花的功夫可就大多了。
另外關于潮濕會滋生馬拉色菌,也沒有看到明確的支持性證據。如果要說什么因素能促進這種真菌生長,脂肪倒是一種必需的營養(yǎng),這也能解釋為啥這種細菌常常會造成皮膚感染——它們喜歡皮膚上分泌的油脂。
也正因為如此,不管頭發(fā)潮濕不潮濕,一個普通人腦袋上的馬拉色菌數量都可以高達數千萬。如果按照這則消息中的邏輯,每個人的致癌風險恐怕每時每刻都在飆升。
如何正確理解一則癌癥研究?
這個一看就充滿疑點的消息,之所以還能爆火,或許也說明了普通民眾對于癌癥研究的不了解,經常會根據自媒體的一面之詞相信那些夸張的結論。
說到如何正確理解癌癥研究,或許要分成幾點來說,一個就是關于某種物質會致癌的研究,這也包括了本文中提到的馬拉色菌。通常來講,要證明某種物質致癌,還是需要比較充分的證據——不僅需要在動物研究中找到其致癌的機理,也需要在人體中確認同樣的致癌機制。
回到《自然》的這篇論文,大部分研究工作其實都是在小鼠疾病模型中進行的,而為了模擬人類的癌癥,這些小鼠本身就經過了許多改造,具有一定特殊性。在這些小鼠中觀察到的結果,并不能簡單外推到人類之中。至于人類會不會受影響,也還需要更多,更長久,更深入的研究證實。
另外一類癌癥研究,可能是和癌癥的治療有關。比如,什么時候能讓癌癥消失,又或者科學家造出了能徹底治愈癌癥的藥物。如果我們對這些研究進行細分,會發(fā)現它們同樣大多出自動物實驗,甚至是細胞研究。
盡管這則流言煞有其事地說濕頭發(fā)會讓馬拉色菌大量繁殖,并且搬出《自然》的論文來證明馬拉色菌可以促進癌癥的發(fā)展,但“頭發(fā)濕就會大量產生馬拉色菌”這個大前提就未必成立。
相反,無論頭發(fā)是干是濕,每個正常人頭上都有不少這類真菌。更何況,《自然》雜志的研究發(fā)現,如果要促進胰腺癌發(fā)生,微生物必須從腸道移動到胰腺部位。這兩個部位和頭發(fā)也相去甚遠。
放眼未來,如果遇到簡單的生活習慣就會導致癌癥之類的新聞,我們可以先判斷下內容是否言之有據,還是僅僅在催生焦慮。如果新聞閉口不談研究的動物模型,不談樣本大小,不談研究本身的局限,不談因果性和相關性的區(qū)別,不談結論不可以無限外推,那么我們在閱讀這類新聞時,心里就要留個心眼,防止被騙。
當然,如果不放心,我們大可去咨詢醫(yī)生等相關領域的專業(yè)人士。他們的回答,顯然更具有權威性。
作者:科普創(chuàng)作者葉拾
審核:中華醫(yī)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、研究員唐芹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